欢迎进入湖南特产网!

鲜卑也曾经入主中原,但人们却极少像“蒙元满清”一样视鲜卑为侵略者,这是为何?

鲜卑也曾经入主中原,但人们却极少像“蒙元满清”一样视鲜卑为侵略者,这是为何?

鲜卑也曾经入主中原,但人们却极少像“蒙元满清”一样视鲜卑为侵略者,这是为何?

人家鲜卑族早在一千多年前,整个民族就已完全被汉化没了,融入到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了。所以,现在根本就没有鲜卑这个民族,那还谈什么“侵略”?

西晋灭亡后,北方中原地区经历了动乱黑暗的五胡乱华时期。最后,北方为鲜卑族所建立的北魏王朝统一,中国从此进入南北朝时代。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王朝,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北魏到了孝文帝时代,在冯太后的支持下,推进了著名的全面汉化运动——孝文帝改革。

而北魏的汉化性质与日后蒙元和满清的汉化是不同的。后两者实际上都是在保留自身民族独立性的前提下,进行的有限度汉化,其实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吸收先进的汉文化,以便于自身对整个中华的统治。而北魏的汉化,是完完全全的融入到汉民族之中,完全舍弃了自己的民族的独立性。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有一些几方面:1、易服:把鲜卑族的传统服饰全部改为汉人款式;2、改语言:全面推行汉文化,学汉文,讲汉语;并且将汉语作为选官的衡量标准,不会说汉语的,就不让当大官;3、汉鲜通婚: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把鲜卑族的血液融入到汉人血液之中;4、改姓:把鲜卑族的传统姓氏改成汉族的姓氏,比如北魏皇族的拓跋氏就直接改为元姓,所以拓跋魏,也被称为元魏。

经过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从此正式融入到汉族之中,不再以独立民族存在。北魏孝文帝的这一改革,开创了少数民族主动融入汉族之先河,不仅对北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极大的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可以说,此举也为日后灿烂的隋唐时代奠定了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问题,起源在于晋王朝。

尽管后世历史学家把十六国时期称为“五胡乱华”,但实际上,五胡并不是对晋王朝发动战争打进来的,而是晋朝的王爷们内战请进来的。五胡的根源,在于八王之乱中的两个王爷:成都王司马颖和东海王司马越。

内迁匈奴首领刘渊起兵,是为了支持成都王司马颖。而东海王司马越则联合了鲜卑慕容氏、鲜卑段氏和汉人流民组成的“乞活军”。尽管司马颖和司马越很快先后兵败身死,但他们造成的恶果却存留了下来:被他们邀请来的少数民族军队,依然根据这两个人划分阵营,征战不休。刘渊建立刘汉时,司马颖已死,其长辈刘宣曾经劝刘渊联合鲜卑,共同攻击晋人,被刘渊所拒绝。之后刘汉政权一直在和司马颖的敌人司马越一系的政治力量作战:刘聪之所以先后攻灭晋怀帝、晋愍帝,石勒杀死王衍,是因为怀帝愍帝是司马越所立,而王衍则是司马越的盟友。与子同时,鲜卑拓跋部、鲜卑段部一直在联合乞活军与刘汉和后来石勒、石虎的后赵作战。

东晋王朝也属于司马越一系。东晋开国功臣王导是司马越集团骨干王衍的同族,都属于琅琊王氏。司马睿、王导过江,就是奉司马越之命。所以东晋王朝一直敌对匈奴刘汉和石勒的后赵,而把鲜卑拓跋部和鲜卑段部视为盟友。鲜卑方面也是如此。鲜卑拓跋部的拓跋猗卢救援过东晋的大将刘琨;鲜卑段部的段实曾过江为建康的将军。一直到后来冉闵灭后赵建立冉魏政权,与前燕慕容恪陷入苦战时曾向东晋求救,但东晋并未救援,反而出兵攻战了冉闵控制的寿春,原因也在于东晋王朝视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为盟友,而冉闵毕竟属于石勒一系,是司马颖阵营,被东晋视为敌人。慕容皝甚至受过东晋册封为大单于。

因为和鲜卑的这种盟友关系,所以在晋朝的史书中,对鲜卑总体上比较友善。比如石勒、符坚这些少数民族领袖称帝,在晋书中都写为“僭伪位”,但鲜卑族领袖如拓跋珪称帝,则写作“代王珪称尊位”。也因此,从晋书开始,历代史官对鲜卑政权,总体上是秉笔直书,但并不可以诋毁。所以史家对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政权,总体上评价不错。

而且,鲜卑政权总体上没有出现过石虎那样的暴君,而且从前燕的慕容鲜卑就开始大力推行汉化,太傅慕容恪就喜欢读儒家经典,“手不释卷”,获得了后世史家包括王夫之的称赞;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更在孝文帝一朝力行汉化,改汉姓,用汉语,丰富了汉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的统一,为最终全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些历史功绩,也为后世历代史家所承认。

其他网友观点

鲜卑属于东胡中的一支,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的五胡之一,东汉后期,匈奴势力逐渐退出草原,而鲜卑人开始走出东北大山,填满了匈奴退出草原后的权力空白,到西晋末年,匈奴人、羯人先后在中原掀起五胡乱华的序幕后,鲜卑人也开始在北方蠢蠢欲动。而真正南下进入中原的鲜卑人主要有两支,分别有辽西进入中原慕容鲜卑的燕国和从代地(陕西)进入中原的拓跋鲜卑的魏国。

羯人建立的后赵统一北方,残暴帝王石虎进行野蛮统治,石虎死后,后赵大将冉闵,起兵反抗后赵,建立冉魏政权,颁布杀胡令,公开屠杀羯人。此时已经占据辽西的建立前燕的慕容鲜卑南下,击败冉魏,将前燕的疆域扩展到河北、山东一带。后来氐人建立的前秦在关中崛起,前秦在苻坚带领下灭亡前燕。

慕容鲜卑的前燕

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失利,原来投降前秦的前燕皇族慕容垂等重新复国,建立后燕(还有一股慕容皇族在山西境内建立西燕,后来为后燕所灭),后燕的疆域辐射辽西、河北、山东等地,基本恢复了前燕的疆域,然而只是经历了二代,后燕便被新崛起的拓跋鲜卑打回了辽西老家,又遭遇冯氏兄弟的政变,后燕灭亡。后燕北逃后,残留在山东南部的部分慕容鲜卑建立了南燕,不过很快被北伐的刘裕击败亡国。

慕容鲜卑建立的后燕

此后慕容鲜卑彻底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只剩下慕容复们在慨叹。

而另外一支入主中原的拓跋鲜卑,其原来的主要实力集中在塞外草原上,氐人的前秦强大时,他们屈服于前秦,前秦瓦解之后,他们在塞外崛起,开始不断与同为鲜卑人慕容氏的后燕国进行争霸,最终后燕被赶出中原,而后拓跋鲜卑的对手为东晋的刘裕、匈奴的赫连勃勃,当中最强大的对手为刘裕,不过刘裕忙于回南方篡位,留在中原的偏师最终被北魏击败,赫连勃勃建立夏国最后也被北魏亡国,此后北魏还灭掉了北燕,统一了北方,结束北方乱世,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代。

拓跋鲜卑的北魏统一北方

而之所以无论是拓跋鲜卑还是慕容鲜卑,他们在历史上给人留下印象并不坏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是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他们都是起自乱世,他们的对手也多为羯人、匈奴人、氐人等其他异族人,虽然他们也曾与华夏正统的东晋为敌,但是东晋不是他们唯一的对手,而且作为华夏的正统王朝,东晋给人留下二代印象也并不好,重要的他们几乎没有灭亡和摧毁汉人王朝。而无论蒙元还是满清,他们统一全国时,都对汉家王朝中宋、明进行侵略,灭亡了宋、明王朝并对发宋人和明人进行了野蛮屠杀和征服,

二是鲜卑入住中原,并没有太过激烈的抵制和涂炭汉文明,反而迅速融入汉文化,特别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积极汉化改革,将整个鲜卑民族最终全部溶于汉民族,而蒙元则十分抵制汉文化,入住中原百年,居然仍旧没有完全融入汉文明,而满清则是阉割汉文化,将汉文明进行了有利于满清统治的阉割和改良,并进行剃发易服、文字狱等汉人满化政策。

剃发易服最让汉人不满

三是鲜卑人融入汉文明,鲜卑王朝成为汉家王朝,并承接隋唐盛世。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了北方,不仅维持长期的统一,并且通过汉文化复兴,让汉文明的主导权,重新东晋时迁往南方,成功的转移回到北方,并有此后北周、隋、唐进行延续,保证汉文明的星火传递,这样的王朝,让我们生不起恨意。而蒙元王朝和满清王朝,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他们刻意保持着他们的民族独立性,让国家处在绝对多数的汉民族感觉到格格不入。

其他网友观点

拓拔鲜卑为什么不被如今的汉人视为侵略者,原因其实很简单,有这么几个:

一,历史盲很多,北魏知名度太低。但这真不是原因,原因是下面这条。

二,这条很有意思了,因为北魏根本不是汉族的侵略者啊,尽管严格说,北魏确实主动进攻过刘宋并且取得了一些土地,但是,北魏明明是慕容鲜卑、匈奴、羌的侵略者!北魏灭掉的国家有:胡夏(匈奴铁弗部)、北燕(鲜卑化汉人政权)、北凉(匈奴政权)、北魏打残的国家有:后燕(慕容鲜卑政权)、柔然,西域诸国,而刘宋丢掉的是刘裕当年短暂收复的黄河附近的一些土地,所以汉族人凭什么说北魏是侵略者呢?

三,北魏很快的接受了汉族文化,尽管有过灭佛,但是主体还是汉化了,甚至姓氏都改了,汉族人对北魏的民认同也就更高了。

其他网友观点

鲜卑族作为五胡乱华的主力之一。对于当时的汉族而言理应算为侵略者。之所以没有人这么说,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年代久远,现实意义不强。两晋南北朝距今已经上千年了。长久的时间早已经无人关注鲜卑这个少数民族政权。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当年鲜卑在对汉族侵略中造成的杀戮早无人记得。时间的久远,让鲜卑民族已经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现代人对其很难产生明晰的感触,特征不够鲜明,现实意义不大。

2、民族融合强,文化已经彻底同化。鲜卑族虽是外族,但是自从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改革到隋初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差异已经微乎其微。再加上之后崛起的新的北方少数民族使得鲜卑遗民与汉民遭受同样境遇。逐渐也就被视同为汉族,甚至连独特的鲜卑姓氏都已经不复存在。

3、五胡乱华过程中,鲜卑杀戮不重。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五胡进入中原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大肆杀戮。但是当时主要进入中原杀戮的是匈奴、羯人和氐人。相对而言当时的鲜卑族还生活在北方一代。等到后赵灭亡才大批次迁来中原。而北魏时更是如同收拾北方残局(当时刘宋撤兵,关中在赫连勃勃的夏国手中,此人无比残暴)的拯救者一般。所以史书中对于其的记载多为正面。

我觉得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现代人才不将鲜卑族视为侵略者。

其他网友观点

三个原因

第一,宣传少,知名度低

两晋南北朝太黑暗,那三百年里百姓基本上没几天安稳日子过,充满血腥仇杀各种征伐,后续王朝主流宣传下意识的就会略过不谈。南朝宋、齐、梁、陈,北朝魏、齐、周,可以自问一下,这南北七国开国皇帝是谁,有啥知名人物?这些最简单的知识点,相信都很少人有能脱口而出吧……

知名度如此之低,又怎么去和清元比呢

第二,为汉化,鲜卑牺牲大

北魏虽为鲜卑王朝,但王朝建立之初,就实行汉化政策。开国皇帝拓跋珪离散部落编户齐民,继任太武帝拓跋焘兴太学重汉臣……到孝文帝元宏,更是全面大规模移风易俗,写汉字说汉话穿汉服,为汉化都不惜迁都改姓,拓跋姓都改成元姓了

可以说北魏历代帝王,都在致力于汉化改革,期间虽有龌龊,比如借国史案清洗了一批世家大族,自己取而代之,但其向汉之心,值得肯定!

当然,上面算不得牺牲,只能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反汉化的尔朱荣上台后,借助北方六镇兵力,搞了个河阴之变,朝官被杀近两千户,汉家大姓、汉化鲜卑大族,屠杀殆尽

此牺牲,不得不认!又如何再把他们当做侵略者呢?

第三,汉家鲜卑,已融合

北周之后,反汉化势力烟消云散。鲜卑已经成为历史,彻底融入了汉家血脉,并且创立了隋唐辉煌大世,成为史书荣耀一部分

魏碑,书法中有名的汉字书写体,地位非凡

自己人打自己人,有毛病吧

以上

其他网友观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目前中国官方认证的民族一共有56个。这其中汉族人口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而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而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全国范围内汉族与少数民族是混合杂居的,但在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则呈现出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今中国的56个民族全都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产物。

中国历史上的匈奴、鲜卑、契丹、党项等民族如今都不在56个民族之内。在我们的史书中这些民族往往是在被新兴民族征服后所同化。在金庸先生的作品《天龙八部》中有一个角色慕容复。这个慕容复的身份是十六国时期进入中原建立“燕国”的鲜卑慕容氏的后代。事实上今天姓慕容、宇文的汉族人有可能祖先就是鲜卑人。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民族融合现象。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草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目前史学界关于鲜卑民族的起源主要有东胡说、东夷说、山戎说、逃亡汉人说四种不同的说法:东夷说出自三国韦昭的《国语·晋语》;山戎说出自《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则认为鲜卑人的祖先是秦代为躲避劳役而逃亡塞外的汉人。目前史学界最广泛的说法还是认为鲜卑出自于东胡:《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十六国春秋》等史籍均持这一观点。

公元前1800年前后如今山海关外的东北大地主要分为四片区域,各自生活着四个不同的族群:南面燕山一带生活的是商朝的华夏族(汉民族的前身),北部是肃慎,东面是濊貊,西边是东胡。东胡所生活的地域大致就在今天东北林区和蒙古草原的交界地带,所以东胡的势力很早就向西发展到草原。商周时期位于中原王朝北部的草原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戎狄部族。

然而到了秦汉时期草原上已形成了东胡、匈奴、月氏三雄并立的格局。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匈奴王子冒顿在杀死父王后自立为单于(匈奴首领)。这时匈奴受到东面的东胡和西面的月氏东西夹击,所以不得不在夹缝之中艰难求生。东胡为了试探匈奴的新君主就逼迫冒顿交出国宝千里马,冒顿就此召集大臣展开讨论。大臣们普遍认为:千里马乃是匈奴的国宝,断无轻易赠与他人的道理。

然而冒顿却说:”不可因为一匹马而与邻国失和“。谁知东胡得寸进尺地向冒顿索要阏氏(单于的妻子),匈奴众大臣无不义愤填膺,但冒顿却说:“怎能为了一个女人而与强大的东胡作对呢?”得到匈奴的宝马和阏氏后东胡放松了对匈奴的警惕——在其眼中匈奴除了逆来顺受啥也做不了,于是东胡又向匈奴索要土地。这次冒顿拍案而起:“土地是国家根本,怎能随便送人?!”冒顿带领志在必得的匈奴人打败了东胡。

东胡被匈奴打败后一部分东胡人沦为匈奴人的奴隶。另一部分东胡人逃到了乌桓山和鲜卑山,后来分别生活在乌桓山和鲜卑山的东胡人就逐渐演变为乌桓人和鲜卑人这两支民族。东汉末年乌桓人被曹操征服后逐渐融入到了汉民族之中,鲜卑则成为了日后“五胡乱华”的主角之一。这时草原上昔日的霸主匈奴已在汉朝的打击下日渐衰落,鲜卑趁机占据了蒙古草原大部分地区。

北匈奴在汉朝和鲜卑的双重压力下被迫西迁从而诱发了波及整个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二世纪中叶檀石槐曾统一过鲜卑各部,然而檀石槐死后鲜卑各部又重新独立发展。三世纪前叶轲比能再度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后与曹魏交好。轲比能本是鲜卑一个小部落的首领。由于他的部落靠近边塞,因此接纳了很多为躲避中原战祸而逃奔草原的汉人。这些汉人带来了更先进的武器和文明。

渐渐地鲜卑军队也学会了用军旗、战鼓作为号令。轲比能早年曾通过护乌丸校尉阎柔向朝廷进贡。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西征关中十一路诸侯时田银、苏伯在河间反叛,轲比能率三千骑兵随阎柔平定叛乱。延康元年(220年)轲比能派人向朝廷献马,他因此被魏王曹丕封轲比能为附义王。然而随着轲比能的势力日渐强大起来就把统一鲜卑诸部提上了议事日程。

全盛时期的轲比能统领十余万部众。如果他面对的是一个大一统王朝,那么十余万部众并不算多。可不要忘了此时正值乱世,这就使轲比能认为自己能乱中取利。太和五年(231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出祁山北伐曹魏。这就使轲比能自我感觉机会来了,于是他兵屯石城坐观成败。青龙元年(233年)轲比能诱使东部鲜卑首领步度根依附。步度根在轲比能的支持下与并州刺史毕轨为敌。

毕轨派部将苏尚、董弼等部出击,轲比能派兵在楼烦与苏尚等会战并将其杀死。青龙三年(235年)曹魏的幽州刺史王雄派勇士韩龙刺死轲比能,换立轲比能的弟弟为王。之后鲜卑种落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鲜卑各部从此进入独立发展时期,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也是时和时战。西晋武帝时代鲜卑分化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柔然部等部族。

慕容部、拓跋部进入中原后相继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北魏、东魏、西魏等政权。北魏孝文帝试图以推行全面的汉化改革解决鲜卑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问题: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在这里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措施。鲜卑人被要求改变传统的发型服饰,被要求改用汉语汉字,被要求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

孝文帝带头把皇族的拓跋姓氏改为元姓,独孤则改为刘姓,丘穆棱改为穆姓,步六孤改为陆姓,贺赖改为贺姓,贺楼改为楼姓......这一时期鲜卑人与汉人通婚的现象日益频繁,汉人世家大族也日益得到朝廷的重用。北魏的汉化改革加深了鲜卑民族和汉民族之间的融合。这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作出了贡献,然而这也同样激起了那些主张保持鲜卑旧俗之人的反对。

孝文帝南迁以后戍守北方边境的六镇军户由拱卫国都的干城变成了被日渐遗忘的群体:他们不再能靠自己的军功得以晋升,而是变成像南朝那样以门第取人,一时间六镇军户的待遇骤然下降。六镇军户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公元523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六镇起义。六镇起义开启了北魏王朝走向灭亡的历史序幕,就像当年的黄巾起义开启了东汉王朝灭亡的序幕一样。

在北魏王朝走向灭亡的过程中高欢、宇文泰两大枭雄脱颖而出,在两人的身后是河东、关陇两大军事贵族集团:高欢赖以起家的军事力量是河东集团,而宇文泰则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核心的关陇贵族集团与之分庭抗礼。所谓八柱国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这其中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弼是隋末瓦岗寨李密的祖父,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分别是北周、隋、唐三朝的皇后。

八柱国之下设十二大将军——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就是十二大将军之一。关陇集团是一个文武兼备、胡汉结合的贵族集团。关陇集团中的各大家族几乎都同时兼有多个民族的血统。宇文泰实际上就并不是真正的鲜卑人,而是出自匈奴宇文部,所以他其实是一个鲜卑化的匈奴人。作为关陇集团对手的河东集团其实也存在类似的现象:高欢的六世祖高隐是晋朝的太守。

按说高欢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人,然而自小与鲜卑军人一同生长在边镇的高欢却是一个完全鲜卑化的汉人。关陇集团和河东集团都出自汉人和鲜卑等游牧民族混居的北魏六镇。因此两大集团中汉人和游牧民族通婚现象相当普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汉人鲜卑化或鲜卑人汉化的复杂现象。宇文泰这个鲜卑化的匈奴人作为关陇集团的老大为拉拢集团中的汉族世家往往会赐他们鲜卑姓氏以示大家都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

隋朝杨家和唐朝李家作为关陇集团中的两大重要家族都曾被赐予鲜卑姓名:隋朝杨家曾被赐姓“普六茹”、唐朝李家曾被赐姓“大野”。文化的融合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个彼此相互影响的过程,所以在鲜卑汉化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汉族鲜卑化现象并不奇怪。然而最终鲜卑民族还是在隋唐时期几乎被完全同化到汉民族之中。隋文帝杨坚掌权之后顺应了这种汉化趋势。

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壬子当时的普六茹坚下令各大家族将原来的鲜卑赐姓恢复为汉姓。隋、唐两朝实际上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鲜卑等各民族开创的王朝:唐高祖李渊和隋炀帝杨广的母亲就是出自鲜卑独孤氏的亲姐妹,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出自鲜卑纥豆陵氏(后改汉姓窦氏),唐高宗李治的母亲出自鲜卑长孙氏。隋唐之后鲜卑民族几乎是完全融入到了汉民族之中。

如今的汉人中仍有一部分沿用着慕容、宇文、独孤等源自鲜卑民族的姓氏。鲜卑人的汉化与日后蒙元、满清的汉化是不同的: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满族人建立的清朝都是在保留自身民族独立性的前提下进行的有限度汉化;鲜卑人则是在舍弃自己的民族独立性的基础上几乎完全融入到汉民族之中——这点是蒙古和满洲都没做到的,因此那些已融入汉人之中的鲜卑后裔已几乎看不出与其他汉人有任何不同。

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所接受的文化可不是只有汉文化:蒙古人在入主中原之前就已西征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在这一过程中蒙古人除了汉文明之外还接触过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等等。在蒙古人之前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来的,然而蒙文却并不是根据汉字发明创造的:最早的蒙文是由成吉思汗命回鹘人塔塔统阿用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而形成的。

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颁行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这种新的蒙古文字是藏族人八思巴根据藏文发明创造的。忽必烈在推行根据藏文创制的八思巴蒙文的同时也大力推广藏传佛教。蒙古人退回草原后逐渐恢复了回鹘式蒙文的使用,在宗教信仰上则保留了对藏传佛教的信奉。蒙古人的文字、宗教总体上受西域、藏地文化的影响其实比受汉文化的影响更大。

满人入关后在文化上的汉化程度其实远远超过了蒙古人,因此清朝的国祚比起元朝要长得多。然而满洲八旗贵族为保障自己凌驾于汉人之上的特权地位仍有意识地采取了一些造成民族隔阂的政策——以暴力手段强制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就是在当时令汉族百姓深恶痛绝的。相比之下北魏孝文帝却是积极主动融入汉文化。事实上鲜卑人的汉化历程是相当早的。

北齐史学家魏收所著的《魏书》指出:“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这段史料指出鲜卑是黄帝之后,也就是说和中原汉人同出一脉搏。北齐来自于东魏,而东魏又是北魏一部分,所以魏收在《魏书》中提出的这种观点应当是北齐官方的流行观点。无论鲜卑人是黄帝后裔这种说法是真是假,但至少可以肯定当时的官方舆论就是这么说的。

鲜卑统治者自己是认同黄帝后裔这种说法。这种认同有可能是鲜卑统治者确实发自内心认同华夏文化,也有可能是出于淡化民族矛盾、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需求,但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认同的确大大减弱了中原汉人对鲜卑人的敌视情绪。北魏入主中原并没直接取代哪个中原的汉政权——这点与蒙元和满清是有本质区别:蒙古人灭了汉人建立的宋朝;满人入关取代了汉人建立的明朝。

北魏入主中原时汉人建立的晋朝早就在五胡乱华的大背景下渡江南下。当鲜卑人踏上中原大地时北部中国正处于群雄割据的状态:北魏继前秦之后击高车、破后燕、取胡夏、败柔然......北魏并没直接推翻中原地区的汉族政权,而是在中原汉族政权崩溃后南下平定了一系列的割据政权。这在客观上实际起到了为中原地区收拾十六国时期四分五裂残局的作用。

正是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结束了北部中国的战乱,从而让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汉族百姓能过上更为安定的生活。鲜卑人在给生活在北中国的汉人带来安定生活的同时又积极主动拥抱汉文化。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也曾一度引起过鲜卑守旧势力的反扑,然而至少到了隋唐以后鲜卑民族还是几乎被完全同化到了汉民族之中。古代中国曾长期奉行以文化为本位的华夷之辨:认同华夏文化的就是华夏,不认同华夏文化的便是蛮夷。

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先秦时期秦、楚两国本来都是根正苗红的炎黄子孙,可由于长期与西戎、南蛮部族杂居就被其他诸侯视为蛮夷。与此相反的是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占据了华夏文明肇始的中原地区,而由汉人统治的南朝则与山越民族杂居于当时尚未开发成熟的南方地区,因此以代表中华正统自居的北魏就称南朝是“岛夷”。

我们在上文中提到鲜卑民族几乎完全融入到了汉民族之中。这里的“几乎”一词是万万不能省略的。2015年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安卡拉总统府迎接到访的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时安排十六个人装扮成古代武士列队站在楼梯上,声称其代表了土耳其“历史”上的十六个强大帝国。这十六个帝国时间跨度两千多年,地理覆盖亚欧非三大洲。消息传出后被世界各国网友视为笑谈。

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最为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没固定的生活地域,各部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是相当频繁的事。历史上的匈奴、突厥等族系很可能并非一个单一民族,而是由草原游牧民族组成的共同体。事实上鲜卑民族同样也是如此:在鲜卑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部族分支逐渐与本部形成了较大的文化差异,最终逐渐从本部中分化出来形成了新的民族。

五胡十六国时期进入中原的鲜卑人在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就逐渐融入到了汉民族之中,不过也有一些鲜卑部族很早就已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发展。公元4世纪初鲜卑慕容部的首领慕容涉归死后嫡子慕容廆继承了部落的统治权。慕容廆的哥哥慕容吐谷浑是慕容涉归的长子,但由于是庶出之子而失去了继承权。慕容吐谷浑只好带着自己的一部人马西迁到如今的青海、甘肃一带。

这时日后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拓跋部尚未入主中原,所以慕容吐谷浑带走的这支部族后来就完全与其他鲜卑部族分化开来。慕容吐谷浑的后代就把自己政权的国号定为吐谷浑。公元663年吐谷浑政权被吐蕃吞并后吐谷浑族人的后代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土族。公元四世纪后期鲜卑人中的慕容、拓跋等部族纷纷入主中原,然而鲜卑人中的柔然部却趁机占据了被他们放弃的草原。

当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时柔然人则与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战。后来为柔然锻打铁器的附属民族突厥趁柔然在与北魏的战争中大幅削弱的机会征服柔然,柔然后裔逐渐分为南北两支: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成为室韦人的祖先之一。公元916年契丹民族的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大辽帝国。

当时从中亚直到西欧的各国皆以为辽国已入主中原,于是契丹成为从中亚到西欧的各国对东方那片土地的称呼。辽国灭亡后契丹民族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契丹人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可能已不复存在。根据现代基因检测技术显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内蒙古交界处的达斡尔族与契丹人有最近的遗传关系,同时达斡尔族在风俗习惯上与契丹也较为相似。

6世纪以后室韦人分化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大室韦等5部,各部之下又分为若干分支。据法国学者伯希和的推测:室韦很可能就是“鲜卑”的同词音译。公元840年统治蒙古草原的回鹘汗国被南下的黠戛斯人灭亡后回鹘人被迫西迁。室韦人趁机迁入回鹘人西迁后留下的真空地带。室韦各部中有一个名为蒙兀的部落是日后蒙古人的祖先。

正是蒙兀部落在后来统一了这片草原、开创了世界闻名的蒙古帝国,所以这片曾活跃过匈奴、鲜卑、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草原后来被称为蒙古草原。南下中原的鲜卑人多数融入到了汉族群体之中,但也有一支鲜卑人留在塞外故土独自发展。这支鲜卑部族就演化为了今天我国56个民族中的锡伯族。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文章《锡伯族》中介绍:“锡伯族发源于东胡系拓跋鲜卑部,原活动于大兴安岭地区。

自汉代前后由大兴安岭地区往南迁徙,到明末清初已分布于嫩江中游各支流适宜农耕的地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平定准噶尔汗国后从驻守东北的锡伯族人中征调了1020名官兵随同4000余名眷属西迁新疆伊犁以加强当地防务。如今70.2%左右的锡伯族居住在辽宁省,其余分布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等地。中国内地影视演员佟丽娅就出自锡伯族,而且还是锡伯族的形象宣传大使。

其他网友观点

鲜卑建立的政权曾经一统北方,定都中原腹地洛阳,后称为“北魏”。之所以鲜卑不会被视为侵略者,大致有三点原因:

第一,自己不把自己当外人。尽管有种种关于鲜卑起源的传说,但是北齐史学家魏收所著的《魏书》明确指出“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也就是说,鲜卑是黄帝之后,和中原同出一统。北齐来自于东魏,东魏是北魏一部分,这应该是当时官方的流行观点。不管真是黄帝之后假是,至少在鲜卑统治者的官宣里就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在黄帝后裔上,这样明显能避免中原百姓的敌视。

第二点非常重要,北魏并没有结束或直接取代哪个中原的汉政权,这一点与蒙元和满清都有本质区别。正相反北魏在某种角度来说是为中原收拾残局了十六国时期四分五裂,北魏继前秦之后击高车、破后燕、取胡夏、败柔然,再次统一北方,甚至有南面取宋之志,在一定程度上平定了局势,缓解了战乱。

第三,就是北魏的主动汉化。北魏的建立者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南迁,到内蒙古扎赉诺尔,到盛乐,再到平城即大同,最后迁到洛阳,各种矛盾必然疯狂见涨,其中就包括民族矛盾。冯太后及孝文帝通过一系列的汉化政策缓和了矛盾。这一系列汉化改革中甚至包括禁胡语和改汉姓,以及和汉族高门士族通婚,主动融合。

基于这几点原因,又是在十六国及北朝胡族更替的大背景下,鲜卑就被反衬得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其他网友观点

鲜卑汉化程度高,并且成为近代汉人的一部分。

鲜卑是五胡之一,但不是最残暴的羯,也不是氐族那样被传是黄帝后裔衍生出的部族。鲜卑建立的国家却在南北朝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冉闵的杀胡令,只执行不久,就又改了政令拉拢胡人。而且执行政令期间,以鼻子等外观来判定是否是胡人,349年11月杀了十几万人、350年2月邺城大屠杀杀了羯族二十几万,但是胡人总数刚过百万,而一个存在两年有余、面积不大的冉魏就杀了三十~四十万,可想而知其中不少中原人被当做胡人杀害。

由此可见北方胡汉冲突的激烈程度。

然而真正趋于安定的是鲜卑拓拔部建立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宣布汉化开始。虽然汉化不算成功,但是胡汉冲突已经趋向于缓和。

后来北魏分裂成东西两魏。东魏被高氏篡位建立北齐,西魏被宇文部篡位,后来改名北周→北周开始统一北朝→期间杨坚篡位建立隋朝→隋朝统一南北朝。这段历史主题更多的是国家之间的冲突,而不是民族冲突。而民族有关的冲突被北方悄然崛起的突厥取代。

而剩下的鲜卑族尽数融入中原,成为近代汉人的一部分。慕容、宇文、独孤等,都是那时候进入中原并汉化的鲜卑姓氏。

杨广的母亲和李世民的奶奶是独孤家的姐妹。李世民的母亲也是鲜卑人。长孙皇后也是胡汉混血。当时的社会环境,很多北方的世家门阀都带有鲜卑血统。不过大家族有族谱确认血统成分,但是平民则完全没办法分辨出是不是带有胡人血统。

没错,近代汉人是明清时期定义的。明朝或许能分得出蒙古人和中原人的差别,但是绝对分不出隋、唐、五代、宋以来融入中原超过700年的五胡后裔。

实际上宋朝时期,五胡后裔已经被中原人完全同化,在宋朝的史料记载中,那个时代不再有五胡之说。

其他网友观点

#原创#

鲜卑人尊崇、接受中华文化

入主中原后

全面汉化

已经成为中华大家庭的一份子

在融合的过程中

出现众多雄主英才

为灿烂的隋唐盛世

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故,各民族大融合

中华大发展

#五爱教育##凌远长著#

我要留言(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快捷留言

  1. 来自阳先生对湖南湘潭特产发出留言意向
  2. 来自欧女士对湖南株洲特产发出留言意向
  3. 来自李女士对湖南衡阳特产发出留言意向
  4. 来自王先生对湖南郴州特产发出留言意向
  5. 来自汪先生对湖南湘西特产发出留言意向
湖南特产排行榜
  • 1长沙有什么特产值得带回去?6068
    长沙有什么特产值得带回去?
    价格:
    热度:
    查询详情>>
  • 2巢娭毑月饼4333
    巢娭毑月饼
    价格:28~42元
    热度:
    查询详情>>
  • 3长沙特产送人必买清单?3319
    长沙特产送人必买清单?
    价格:
    热度:
    查询详情>>
  • 4夏塘麻饼2204
    夏塘麻饼
    价格:18.5~29.8元
    热度:
    查询详情>>
  • 5湖南长沙特产烟有哪些?1556
    湖南长沙特产烟有哪些?
    价格:
    热度:
    查询详情>>
  • 6湖南长沙有什么香烟1289
    湖南长沙有什么香烟
    价格:
    热度:
    查询详情>>
  • 7博山必吃十大馆子?1159
    博山必吃十大馆子?
    价格:
    热度:
    查询详情>>
  • 8长沙必买的10种特产1141
    长沙必买的10种特产
    价格:
    热度:
    查询详情>>
  • 9茶颜悦色1020
    茶颜悦色
    价格:10~20元
    热度:
    查询详情>>
  • 10长沙特产排行榜前十名?1015
    长沙特产排行榜前十名?
    价格:
    热度:
    查询详情>>
    • 特产动态
    • 特产问答
    • 特产百科
    首页 |网站简介|网站声明|正在咨询|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