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湖南特产网!
浏阳河是维吾尔民族民歌吗?

[湘潭特产] - 浏阳河是维吾尔民族民歌吗?

  • 批发价格:未填写
  • 特产类别:未填写
  • 关注热度:
  • 特产特色:未填写
  • 品牌商家:未填写
  • 上架时间:2023-02-16 03:16
  • 咨询价格马上留言
  • 特产详情
  • 产地介绍
  • 联系地址

一、浏阳河是维吾尔民族民歌吗?

不是,《浏阳河》是湖南民歌。

《浏阳河》是由徐叔华作词、朱立奇和唐璧光作曲的湖南民歌,收录于音乐专辑《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

《浏阳河》这一曲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多年来一直为人传唱,熟悉的旋律穿透几代人的岁月。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首传世之歌诞生之初却仅仅只是湖南花鼓戏中的唱段,曲调旋律也和大家所熟知的不一样。

1950年,徐叔华受农民在田埂上推送粮车的启发,连夜创作了花鼓戏《推土车》(后改名为《双送粮》),《双送粮》一共分三段,反映农民翻身分得土地的喜悦心情,今天的《浏阳河》便是其中第三段。

1959年,阿尔巴尼亚艺术家代表团到湖南访问演出,提出联欢时唱一曲湖南民歌,经过接待方再三斟酌,决定把《双送粮》的第三段单独分出来唱,并以第三段的第一句歌词“浏阳河”作为歌曲名,于是,《浏阳河》开始被作为独立的歌曲传唱开来。

二、湖南民歌《浏阳河》得由来?

徐叔华因一场文艺晚会创作了花鼓戏《推土车》,《浏阳河》便是其中的第三段。

1950年,湖南土改运动开始,黎托乡被选为土改试点。当年,由于黎托乡土改的成功,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黎托乡举行一场文艺晚会,并要求文工团的每个人都要创作一部作品参加文艺汇演。徐叔华因此创作了花鼓戏《推土车》,《浏阳河》便是其中的第三段。

当徐叔华把《推土车》报上去后,文工团把名称改为了《双送粮》。1951年,《双送粮》被送到武汉中南文化局接受检阅时,被改成具有湖南特色的曲调。1959年,该曲作为独立的歌曲开始流传。

歌词:

演唱:李谷一

作词:徐叔华

作曲:徐叔华

浏阳河, 弯过了几道弯

几十里水路到湘江, 江边有个什么县哪

出了个什么人, 领导人民得解放

啊依呀依子哟, 浏阳河

弯过了九道弯, 五十里水路到湘江

江边有个湘潭县哪, 出了个毛主席

领导人民得解放, 啊依呀依子哟

浏阳河, 弯过了九道弯

五十里水路到湘江, 江水滔滔流不断哪

比不过毛主席恩情长, 啊依呀依子哟

毛主席, 像太阳

他指引着人民, 前进的方向

我们永远跟着毛主席哎, 人民的江山万年长

啊依呀依子哟, 浏阳河

弯又长, 两岸的客车向四方

幸福歌儿唱不尽啊, 歌唱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啊依呀依子哟

歌唱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红太阳

湖南民歌《浏阳河》的创作可以追溯到1959年,阿尔巴尼亚艺术家代表团到湖南访问演出,提出联欢时唱一曲湖南民歌,并要求接待方报曲目,《双送粮》毋庸置疑成了首选。

可是《双送粮》是剧目名,于是经过接待方再三斟酌,决定把《双送粮》中第三段第一句歌词“浏阳河”作为歌曲名,有人提议把第三段单独分出来唱也挺好听,于是乎,《浏阳河》开始被作为独立的歌曲传唱开来。

《浏阳河》歌曲鉴赏。

《浏阳河》是由徐叔华作词、朱立奇和唐璧光作曲的湖南民歌,收录于音乐专辑《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

《浏阳河》中熟悉的旋律经过数代人的传唱,穿透了数代人的岁月,回荡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该曲就像一个载体,用音乐的旋律跨越了国界、语言、文化,让全世界都听懂了它。该曲的曲调优美婉转,带着浓郁的湖湘风情,已经成为浏阳的一种文化符号。

以上内容参考 湖南日报――《浏阳河》背后的故事

《浏阳河》是蒋大为演唱的歌曲,由徐叔华作词、朱立奇和唐璧光作曲,收录于音乐专辑《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

1950年,湖南土改运动开始,黎托乡被选为土改试点。当年,由于黎托乡土改的成功,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黎托乡举行一场文艺晚会,并要求文工团的每个人都要创作一部作品参加文艺汇演。徐叔华因此创作了花鼓戏《推土车》,《浏阳河》便是其中的第三段。当徐叔华把《推土车》报上去后,文工团把名称改为了《双送粮》。1951年,《双送粮》被送到武汉中南文化局接受检阅时,被改成具有湖南特色的曲调。1959年,该曲作为独立的歌曲开始流传

1950年,湖南土改运动开始,黎托乡被选为土改试点。当年,由于黎托乡土改的成功,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黎托乡举行一场文艺晚会,并要求文工团的每个人都要创作一部作品参加文艺汇演。徐叔华因此创作了花鼓戏《推土车》,《浏阳河》便是其中的第三段。当徐叔华把《推土车》报上去后,文工团把名称改为了《双送粮》。1951年,《双送粮》被送到武汉中南文化局接受检阅时,被改成具有湖南特色的曲调。1959年,该曲作为独立的歌曲开始流传

湖南民歌浏阳河的由来。是1951年创造而来的,他是歌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抗压迫,翻身做主的民间歌曲。音调非常好听。

三、为什么吃槟榔成了湖南人的情怀?

湖南人吃槟榔应该源于湘潭。湘潭槟榔,久负盛名。湘潭人嚼槟榔已有三百余年历史了。嚼槟榔的历史时,主要以《湘潭县志》上所记载为准。大体上都是说以前因为疫病等原因,吃槟榔作为药材,渐渐流传下来的口味。

据《湘上痴脱难杂录》记载:明末清初,湖广总督何腾蛟与李闯王夫人及其部将联合抗清。由于督师的将帅不团结,削弱了抗清力量,何腾蛟为了解决矛盾,带领人马从衡阳来到湘潭,与清军相遇。时值,顺治六年(公元了1650年)初,清握金亲王因湘潭人民助何抗清,下令屠城九日,杀得湘潭尸横遍地,不下十万,所剩户不上三四十,人不满百口。其时有安徽商人,程某来潭,得知老僧收白骨,以嚼槟榔避秽,才得以解除瘟疫之害,重整家园。嚼食槟榔的习惯由此延续并发展而来。从此,湘潭人与槟榔结下了不解之缘。嚼槟榔的习俗也逐渐传入湘中、湘北一带。

又有一说法: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湘潭大疫,百姓多患鼓胀病。县令白景(广东人)谙医理,明药性,便将药用槟榔分给患者嚼食之,病疫居然消失。自此,湘潭人嚼槟榔逐渐成为习惯。

还有一种说法,在很早的时候,湘潭的药材房有许多,主要是外地的江西邦,做药材生意人很多药材商在收购药材时,便发现槟榔壳嚼起来味道蛮好,于是,久而久之就嚼成一种习惯,并且发展沿袭至今。

湖南人吃槟榔,已经从习惯演变成了情怀,从《潭州竹枝词》的“风流妙剧话情杨,艳姿娇容雅擅长;一串珠喉歌宛转,有人台下掷槟榔。”到民谣“槟榔越嚼越有劲,这口出来那口进,交朋结友打园台,避瘟开胃解油性。”,都在诉说着槟榔已经成为一种地域文化和情怀融入到了湖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内容填充中
内容填充中
  • 特产动态
  • 特产问答
  • 特产百科
首页 |网站简介|网站声明|正在咨询|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